二十四節氣 | 芒種,豐收播種一把抓,三國演義里也有它
2022-06-15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總結出來的自然規律。
現存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古觀象台,經復原測算髮現4100年前古人已經掌握了20個節氣。今天的二十四節氣是秦漢時期在其基礎上細化而來。
陶寺古觀象台復原
六月的第一個節氣為芒種。芒為某些禾本科植物(如大麥、小麥)子實的外殼上長的針狀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麥穗。
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意味着人們要忙於農業,所以也被稱為“忙種”。
同時,南方水稻播種的同時也意味着北方小麥豐收。
浙江舟山插秧忙 李海寧 攝
北方麥收忙 趙正強 攝
幅員遼闊的中國,南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但芒種就像一根紐帶一樣把兩邊聯繫在一起。
這樣的規律,我們的古人在4000年前已經掌握。
芒種對今天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仍然有着深遠的影響。
比如哈尼族,布依族每年在播種之後還要慶祝“六月節”,祈求豐收。
並且南方五六月份正是青梅成熟的季節。
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於是煮梅也成為芒種的習俗之一。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橋段,雖然是虛構的,但其背景也與芒種有關。
李海寧 攝
徐衛良 攝
江新華 攝
吉久利 攝
耕田佬 攝
吳宗寶 攝
劉長 攝
王維宏 攝
劉國選 攝
三江人 攝
張煜 攝
張煜 攝
江祥勝 攝
長青 攝
張煜 攝
圖源:Uni旅圖社群
編輯 | 弓羽臣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