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沐浴明媚地中海陽光,散發別樣南法風情
2022-08-19
提到法國,“浪漫之都”巴黎幾乎成了代名詞,而位處南方的第二大城市馬賽,展現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法國風情。這裡有充滿故事的歷史遺迹,又有精緻的藝術裝置;有保留二戰時期彈痕的牆壁,又有根據著名小說新挖的牢房洞口;有可近距離欣賞地中海之美的卡朗格峽灣國家公園,又有可了解地中海文明的博物館。不過,充滿質樸氣息的港口風情,才是令人留戀的最大原因。
馬賽一面通向海灣,從海上望去,不僅能看見港口桅杆林立,還能望見守護聖母殿。iStock 圖
馬賽初印象
前往馬賽前,對於這座法國第二大城市,唯一所知的是法國國歌《馬賽曲》。這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創作的歌曲,因馬賽志願軍高唱而得名。我在出發到馬賽的路上,特地把這首國歌聽了一遍,只覺全曲氣宇軒昂,因此留下了馬賽人應是直率豪爽的印象。
舊港港口旁的地標摩天輪。Barbara Mindermann 攝
馬賽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600 年。當時,希臘人發現了這片小海灣並在這裏登陸。此後,這裏逐漸發展,成為法國第一大港口,可以說,馬賽是作為法國的門戶城市開始繁榮發展起來的;在飛行時代到來前,它甚至是東方人進入歐洲的大門。
馬賽舊港古與今
雖然歷史悠久,馬賽的景點並不多。法國人來這裏,一半是衝著海鮮美食,一半是為了開船出海,而 19 世紀前在此停靠的無數大型帆船,如今變成了私人遊艇或小型帆船。不過,人們仍能在港口見到一面鑲嵌在地面,記錄當年希臘人登陸地點和時間的紀念牌。
法國人來馬賽,不是為了海鮮,就是為了出海,因此這裏常停滿船隻。Jean et Coco 攝
到馬賽旅遊,舊港(Vieux Port)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因為它是馬賽的心臟地帶和起源地,從這裡能前往許多馬賽景點,還能感受在地人的生活。如今的舊港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重建的,不過當地人還是習慣以“舊港”稱呼,這或許是包含着一份歷史情懷吧!一大清早,舊港已是一片朝氣蓬勃。碼頭停滿了小漁船和小艇,漁夫們則在魚市售賣剛打撈上岸的鮮魚,異常熱鬧。攤販和顧客在用我聽不懂的“外星語”熱絡地討論什麼,而攤位上所見的也不是新馬常吃的紅鯛魚、白鯧魚、馬鮫魚等,此情此景讓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一大清早,舊港已十分熱鬧,魚市上滿是售賣鮮魚的檔口。André DELFOSSE 攝
港口的藝術
港口三面是街道,一面通向海灣。海面上桅杆林立,岸邊的歐式建築則彙集不同的餐廳和精品店等。港口旁除了有地標摩天輪(Big Wheel Marseille),南側還有一個由著名建築師諾曼 • 福斯特(Norman Foster)所創作的“諾曼的大傘”(L'Ombrière de Norman Foster)藝術裝置。上網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原來曾到過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正是出自他手。此外,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英國大英博物館中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蘋果園區等也是他的著名作品。
“諾曼的大傘” 透過倒影,將遊人和街景融為一體。Jean-Pierre Nivet 攝
“諾曼的大傘”其實就是一面巨大鏡子,抬頭能看見鏡子倒映出周圍的碼頭景色,還有包括我在內的駐足凝視者的臉龐。在欣賞海景的同時,我們竟也成為了景觀的一部分,看着看着,我忽然在想,我和鏡子里的倒影,誰虛誰實?
多維度感受地中海
位於舊港北側的聖讓堡(Fort Saint-Jean),是由法王路易十四在1660 年興建於舊港入口處的一座堡壘,後曾在法國大革命時被用作關押奧爾良公爵路易 • 菲利普二世(Louis Philippe II)及其兩位兒子的監獄,如今則是展覽廳和博物館。
聖讓堡以一條橋與建在填海土地的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相連。Scanshot 攝
入內参觀需付費,但人們可免費登上堡壘,飽覽整箇舊港的風光和遠眺海岸線。聖讓堡上還有一個“移民花園(Garden of Migration),它分成不同區域,由各種地中海花卉、香料及其它植物,打造成一個大自然教室。
印象最深刻的是地中海廚房花園區域。各種地中海料理中常見的蔬菜,如番茄、甜椒、西葫蘆、茄子等,讓我彷彿掉進了一鍋普羅斯旺雜燴(Ratatouille)里!無敵海景與綠植固然讓人心曠神怡,但我真正的目標其實是與聖讓堡相連的地中海文明博物館(Mucem),從聖讓堡走過一座幾十米長的鐵橋後即可抵達。
聖讓堡上的移民花園種植各種植物。Robert Grant 攝
年輕博物館 x 古老歷史
這座由擅長混凝土應用的法國建築師魯迪 • 里喬蒂(Rudy Ricciotti)設計的博物館,是配合 2013 年馬賽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時建造的。它既是法國在巴黎以外的首座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地中海文明為主題的博物館。它建在填海土地上,犹如一個立在海邊的鑽石平台。當地人愛來這裏,但他們一般不是到博物館里参觀,而是在平台上喝咖啡、放空、聊天,相當愜意。
陽光穿過博物館的鏤空紋理,形成波光漣漪。Sylvie Poignet-Testu 攝
有人稱博物館是由石頭、水和風建造,這是因為馬賽常年受到海風侵蝕,因此博物館以 300 多根立柱打造成鏤空紋理,既能堅固與輕盈兼具,還能讓人透過建築與大海、天空、陽光、海風對話。馬賽的陽光透過鏤空的混凝土牆形成漣漪般的陰影,別有一番風景。雖然成立至今僅有 10 年,博物館里珍藏了百萬件藝術品、文物等,讓訪客透過一件件珍品, 窺探地中海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耶利哥(Jericho)在公元前 9,000 年成為定居點時期,因此這區域也被視作世界文明的搖籃。
博物館里與地中海文明相關的展品。Sandrine Ruitton 攝
我原對地中海文明不算熟悉,但一圈逛下來,才發現這片看似閉海的區域,是哲學、藝術、文學、科學的奠基之地,也是東西方的運輸幹道。從古至今,燦爛文明遍佈於此,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特洛伊、馬其頓、希臘城邦、羅馬、巴格達、拜占庭、奧斯曼帝國 ...... 實在難以想象,沒有埃及、古希臘、羅馬和奧斯曼文明的世界歷史,會是什麼樣的?
當地人愛到博物館上的平台,度過一個慵懶的午後。Yves Vernin 攝
孤島監獄走一回
從馬賽港望去,可看見不遠處有幾座小島,其中一座島上還有一座石城堡,那便是馬賽最小的島——伊夫(Château d'If)。小島起初無人居住,但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發現這裏的防禦價值後,於 1531 年建成這座城堡並駐軍;這也是法國國王在馬賽打造的第一座城堡。隨後,伊夫堡成了監獄,囚禁過許多王公貴族、新教徒、政治犯等。
嶙峋岩石與激岸浪花,營造了伊夫島與伊夫堡與世隔絕的荒涼感。Maria Mota 攝
伊夫島僅 300 米長、180 米寬,卻是當地人愛去和外地人必去的地方。當地人到那裡吹海風、遊泳、曬陽,外地人則想看看大仲馬小說《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主人公埃德蒙•唐泰(Edmond Dantès)的囚禁地,而他恐怕也是伊夫堡最有名的“囚徒”了吧。馬賽港口有前往伊夫島的船,只需約 15 分鐘就能抵達小島。下船後四下張望,嶙峋岩石與激岸浪花,營造了與世隔絕的荒涼感。
“虛”實結合的監獄
曾經用作監獄的伊夫堡,裡頭有些陰森。城堡的中央有一个中庭,頂層傾斜的檯面會將雨水引入中間的蓄水井以作為飲用水,東南方則有廚房和糧倉。從中庭往上看能見到牢房,但目前被改成介紹大仲馬和伊夫堡的展示廳。在伊夫堡的牆面上,時不時可見到一些刻跡,那是從前獄友們所刻下的名字。原來,幾百年前人們就有留下自己“到此一遊”印記的想法,只不過當年這些獄友們的心情想必是絕望的。
“放我出去 ......”想必當年過着鐵窗生活的獄友們,內心都是這樣的想法吧! Francieli 攝
伊夫堡中庭。Mike Chan 攝
一層樓梯旁有一扇面朝中庭的房間,那便是“關押”埃德蒙 • 唐泰斯的牢房。房間里“牢”徒四壁,而裡頭一個不大的洞口,就是埃德蒙 • 唐泰斯後來得以重見天日的洞口。不過這個洞並非原本就存在,而是當局後來根據小說描述所挖掘的。從堡壘頂部眺望,可看見馬賽最高點、位於山上的守護聖母殿(Notre-Dame de la Garde,又稱賈爾德聖母院)傲然聳立,而數公裡外馬賽的喧囂熱鬧彷彿都與此無關,忽然有種“這麼近,那麼遠”的感覺。
從伊夫堡頂部眺望,就可看見馬賽最高點——守護聖母殿。Thierry Balint 攝
小島面積不大,加上伊夫堡,大概半天即可逛完。一向不喜歡在旅行時走馬看花,來到馬賽後更是被當地的慢步調感染,於是選擇坐在島上設立的咖啡座喝杯咖啡,享受時光。大家總說,法國人的生活步調很慢甚至有些慵懶,但生活本來就該有自己的節奏,不必總是快速奔跑、向前沖。
美食不可辜負
人們常用 3 種食物代表南法料理特色:橄欖油、大蒜與番茄。南部是法國橄欖油生產重地,橄欖自然走入每個廚房,延伸出不同的美食乃至醬料。不過,來到沿海的馬賽,首先還是一定要試試馬賽魚湯,畢竟其與馬賽的港口形象密不可分。




馬賽魚湯 Bouillabaisse ↟
以馬賽新鮮海產烹調出的料理名滿天下,而馬賽魚湯絕對是不能錯過的美食。在馬賽餐廳里吃到的馬賽魚湯都相當昂貴,它卻並非“出身高貴”,因為此料理起初是漁夫們把賣剩的不同種類的魚亂燉而成。正宗的馬賽魚湯必須使用地中海的魚產,包括牙鱈、海鰻、鯡魚、赤鮋等,再加入橄欖油、洋蔥、番茄、大蒜、茴香、百里香、蔥、桂葉、番紅花和柳橙皮等烹調而成。食物上桌時,魚和湯會被分別端出來,魚湯一般與麵包片一同享用。將麵包片放在魚湯里泡軟後,連同魚湯一起享用。吃魚時,不同品種的魚帶來不同口感與味覺體驗,吃完只覺得貴得值得!
尼斯洋蔥塔 Pissaladière ↟
賣相與披薩相似,常見於法國南部,用麵包麵糰做成底部,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餡料基底——那長時間小火水煮至接近泥狀的洋蔥。此外,還搭配橄欖、大蒜以及獨特的腌鯷魚或鯷魚醬。尼斯洋蔥塔一般作為開胃菜,一些店也會當做早餐售賣。
橄欖醬 Tapenade ↟
是將大蒜、鯷魚、酸豆、百里香、香薄荷和檸檬汁切碎打勻後倒入橄欖油,並以胡椒調味。把橄欖醬塗抹在稍微烘烤過的麵包上就是最道地的開胃菜,而以橄欖醬製成的法國麵包更是南法的特產;當地人也會用橄欖醬來做菜。
蒜泥蛋黃醬 Aioli ↟
是一種以蛋黃、大蒜、橄欖油、檸檬汁為主要原料,質地類似美乃滋的調味醬,常用來搭配蔬菜或水煮海鮮。夏末季節時,常可見馬賽人端上一大盤裝有胡蘿蔔、馬鈴薯、花椰菜、水煮蛋、水煮海鮮、蝸牛的拼盤,蘸以蒜泥蛋黃醬,就是一道令人神清氣爽的料理。
船型餅乾 Navettes
200 年來,馬賽人做完彌撒後會購買 Four des Navettes 生產的船型餅乾。據說,這款餅乾的配方一直是個秘密,由 3 個掌握這項神秘配方的家庭生產。這個聖誕節期間很受當地人歡迎的橙子口味餅乾,常年都能買到,適合當做旅遊時的伴手禮和小零食。
茴香酒 Pastis
茴香酒是法國南部的招牌飲品,“pastis”本身是“調和”之意,其出現與當年禁止苦艾酒的政策密不可分。茴香酒使用了大量的茴香、八角、肉桂,一般認為水與酒的比例以 5:1 為最佳,喝起來風味獨特,味重而刺激,一開始喝會覺得有點苦,但到最後卻有甜味。除了經典調酒,還有加入杏仁糖漿的 Mauresque、添加石榴汁糖漿的Tomate、加入薄荷甜酒的Perroquet等。在地中海酒類家族中,能找到一些茴香酒的“近親”。
文 / 李詩琴 圖 / Flickr、Unsplash
本文選自《暢遊行》第112期
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擅用或轉載。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