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寶】 旋渦紋尖底瓶:聽說,他們都叫我彩陶之王
2022-12-02
1922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髮現了仰韶文化,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始。但安特生在當時認為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從中西亞傳過來的。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彩陶文明西來說”,為了證明西來說是對的,安特生在1923年開始對甘肅、青海地區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考古調查。
1945年,夏鼐先生主持了臨洮寺窪山的發掘,他認為安特生定下的“甘肅仰韶文化”並不準確,遂將甘肅的這種彩陶文化定名為馬家窯文化。被安特生帶回瑞典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彩陶便成為了西方人最早認識中國彩陶的窗口。
馬家窯文化歷經馬家窯類型,半山期以及馬廠期三個階段,其中馬家窯期我認為是最具藝術性的,其旋渦紋即便過了5000多年,仍然是十分高級的設計。
旋渦紋尖底瓶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 甘肅省博物館
當一部分人垄斷了與神靈對話的權利,溝通所用的器具就需要具備別人沒有的特點——繪畫是最簡單卻又與生活結合最深的東西。所以早期的繪畫主要為生活場景,比如岩畫,伴隨着原始信仰的產生,這些場景逐漸被賦予了一些意義,比如高廟白陶上的房屋、日月以及野獸。隨着信仰的成熟,一些原本寫實的東西逐漸變得抽象,比如寶雞北首嶺船形彩陶壺上類似漁網的紋飾。
當社會關係進步以及審美進一步提高,一些新變化出現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作為仰韶的全盛時期,向東南西北四處擴張,形成了“大仰韶”的格局。這種格局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廣泛的通用性。
旋渦紋四系罐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到內蒙,南到湖北,西到甘肅青海,東到山東,都在仰韶的範圍之內。所謂強盛意味着人口爆炸,資源緊張,東西不夠吃地方不夠住了就要開始擴張,但盛極必衰,各個地區的人隨着與本地文化的逐漸結合,更多新的特點便會彰顯出來,如果這樣的生活方式足夠強勢,那麼舊有的生活方式便會被逐漸淘汰。
在甘肅,青海地區便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仰韶文化形成之後,甘青地區毫無疑問也處於仰韶文化的影響範圍之下。但由於關中平原一馬平川,給了仰韶文化極佳的成長環境,所以陝西、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無疑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然後再帶動其他地區實現“共同富裕”。
旋渦紋壺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 甘肅省博物館
根據多年的考古發現總結,甘青地區存在兩種區域文化,一種更貼近陝西,主要以涇河渭河上遊(涇渭分明就是這兩條河),漢水三條水系之間的(甘肅陝西交界)區域為主。而比它更靠西邊的甘肅省涇源縣地區(也就是涇水源頭)和關中的聯繫更弱,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地的廟底溝文化從5800年前左右開始本地化,逐步演變成石嶺下類型。
隨後幾百年陝西以東各省的文明曙光逐漸耀眼,更加高級的灰陶、黑陶開始成為主流,橫亘在甘肅中部的石嶺下類型開始逐漸與東邊脫節,並且向著河西走廊、青海,甚至新疆方向滲透,最終成為雄霸一方的馬家窯文化。
旋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
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馬家窯文化也只能是彩陶最後的瘋狂。被齊家文化所取代,最終灰陶、黑陶、白陶成為絕對主流,彩陶從此再無回到頂峰的可能。
文物尋蹤 ➽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文:那個老撕機
編輯 | 弓羽臣
聲明:本文圖片及資料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所有,本平台為信息網絡傳播展示平台。如有異議,請附證據材料聯繫我們,以便及時依法處理。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發消息-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