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法國(3)-巴黎的盛宴
2023-02-10
海明威在晚年曾寫過一本名為《流動的盛宴》一書。在書中,他追憶了自己20歲時在巴黎度過的美好時光,並在扉頁上寫着:“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它都會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自這位大文豪把巴黎定義為“流動的盛宴”開始,這一無聲的名片就開始在世界傳頌。可海明威旅居巴黎的時間是1920年,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不久。雖然法國在一戰中慘勝,但持續四年的戰爭,讓法國1/6的國土化為焦墟,4%的人口戰死。之前以放高利貸著稱的它,也因為戰爭從戰前的債權國變成戰後協約國中最大的凈債務國。
巴黎
巴黎
巴黎
巴黎
這種境況下的巴黎,怎麼看都不像是歌舞昇平、熠熠生輝的“流動盛宴”。而海明威稱之為“流動的盛宴”,或許只是對他自己青春韶華的一段追憶罷了,就像他在同一本書中寫的:“巴黎是個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又如此年輕,因此沒有什麼是簡單的,就連貧窮、意外之財、月光、對與錯以及月光下你枕邊人的呼吸,都不簡單 ...... 這就是巴黎早期的樣子。那時候我們很窮,卻很幸福。”
如果說海明威旅居的巴黎不是一席“流動的盛宴”,那我在20幾歲時去過的巴黎卻真的是。乾淨、清爽、優雅,是我給巴黎貼上的標籤。秋天的香榭麗舍大街上綠樹成蔭,沒有那麼寬闊的行車道,也沒有車水馬龍的機動車,更沒有摩肩接踵的遊人,那是定格在我記憶中的巴黎。可6年前的巴黎,“盛宴”卻變成了“餿飯”。聖誕節期間的巴黎,陰雨天不斷,還透着滲入骨髓的冷。先生在地鐵上被偷和我們在地鐵站看見的不知是人還是狗的一大坨“黃金”的遭遇,都讓我對巴黎的印象糟透了。
塞納河
塞納河
塞納河
第三次再來,我多麼期望夏日里的巴黎會重回我心中“盛宴”的舞台。我抱着這樣的熱望走下飛機,發現巴黎戴高樂機場內所有的標識和語音,都是法文、英文和中文,華為手機的廣告也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中國,難道跟法國已經做到“水乳交融”了嗎?在一面牆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Paris will never forget you”,後面的中文翻譯成“巴黎之憶為君載”。我第一個反應是,翻譯得不精準啊。這句話的意思是,“巴黎承載(記載)着你的回憶(記憶)”,這似乎跟“never forget” 相距很遠,可憑着我“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文學功底翻譯出的“巴黎憶君水雲間”聽起來也不怎麼高級。
走出機場,租好車,我直接開去了世界文化遺產-巴黎郊外的楓丹白露宮,然後開去了離之不遠的巴比松(Barbizon)小鎮。介紹上說,這裡有清新美麗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淳樸的民風,因此成了畫家最中意的題材,於是此村慢慢變成了一個畫家村,還形成了巴比松畫派。可我們到的時候,只看見了用綠色植物遮擋得嚴嚴實實的一個個別墅和稱不上美麗的鄉村景色。整個小鎮一片寂靜,本想在此就餐的我們悻悻然離開了這裏。
巴比松小鎮
巴黎
巴黎
沒想到,我們接近巴黎市區時遭遇了史上難得一見的堵車,而這堵車並不是因為車禍或修路,本來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開了3個多小時。當以爬行的速度開到酒店的時候,我心想,這巴黎,哪有一點兒“盛宴”的影子呢?
為了與塞納河相依,為了不付高昂的停車費,我把酒店訂在了遠離市中心的塞納河旁。酒店周邊的環境很乾凈,民房看上去也很高檔,酒店下面的Twilsons快餐非常好吃。只是我們最初傻乎乎地不懂法語,只會點漢堡,其實,裏面還有類似日本餐的蓋澆飯。因為堵車,我們到達酒店的時間已經是晚上八點了,第二天是星期天。之後我們才知道,法國晚上七點以後和星期天停車是免費的,這意味着我訂巴黎的酒店根本就不用考慮停車費的問題。不過,這無心的錯誤,卻讓我們在次日走了近30公里後,看到了巴黎的“盛宴”。
Twilsons快餐
愛麗舍宮
愛麗舍宮
愛麗舍宮
我們從酒店出發,走過靜謐的穆斯林小區,橫穿碧波蕩漾的塞納河,興奮地在兩旁是奶白色建築的大街小巷中遊走,掠過鬧市中桃源盛景的蒙索公園(Park Monceau),跨過奧斯曼大道,“披荊斬棘”來到愛麗舍宮(Elysee Palace),我眼中巴黎的“盛宴”就是從這裏開始。
愛麗舍(Elysee),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至福樂土。至福樂土是古希臘人的最初樂園,就像基督教中的伊甸園,只有眾神鍾愛的英雄才會被送到這裏生活。寓意如此美好的宮殿建於18世紀上半葉,最初是一個酒店,後被路易十五買下供情婦居住,因而它被反對者稱為“國王的妓女之家”。當法國最富有的人之一的宮廷銀行家接手這裏後,它被打造成了“巴黎首屈一指住宅之一”的奢華藝術畫廊。幾經轉手後,它成了拿破侖的財產,他的皇後約瑟芬曾居住在這裏,他的退位協議也在這裏簽署。今天它成了法國總統的官邸。
愛麗舍宮外花園
愛麗舍宮外花園
作為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典範,兩層樓的愛麗舍宮外表非常漂亮,也很恢弘。可惜,它大門緊閉,四周都是荷槍實彈的警察,門口的街道也被清空,到處都是英國國旗,不知道是不是有英國的重要人物來訪。我們戀戀不舍離開宮殿,並沒有直接去與之相鄰的香榭麗舍大街和香榭麗舍花園,而是橫穿香榭麗舍大街,去了大街對面的大皇宮(Grand Palace)和小皇宮(Small Place)。
兩個皇宮彼此相對,“脈脈含情”地注視着對方,而這注視,都是因為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為了迎接這個博覽會,兩個皇宮在原建築物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大皇宮是藝術展覽和各種表演的場所,小皇宮是藝術博物館。從外表看,大皇宮比小皇宮更有氣魄,正立面上雕刻着古希臘神話中的故事,面對香榭麗舍大街的一側是不朽戰勝時間的雕塑,而面對塞納河的一側是和諧戰勝不和諧的雕塑。相比於氣勢宏大的大皇宮,小皇宮就寒酸得多,正立面上刻着“共和國為榮耀法國藝術而獻身的紀念碑”。不過,大皇宮因為整修關閉,而改成了市美術博物館的小皇宮仍然開放。我們的美術鑒賞能力基本屬於白痴一類,所以也沒花冤枉錢進去受罪。
大皇宮
大皇宮
小皇宮
小皇宮
與這兩個皇宮一同誕生的,還有它們旁邊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這座107米長、40米寬,巴黎最華麗的大橋以盛氣凌人的架勢在塞納河上劃下了一道美麗的弧線。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它,但還是被它的華麗驚了一下。因為橋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捐贈給法國的,遂此橋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這座橋中間沒用任何橋墩做支撐,只在兩側用了4根巨柱固定橋墩,建造難度可見一般。為了不影響與它同在一條軸線上,也是我巴黎之行的重點-榮軍院和大、小皇宮的視野,這座橋的橋身特別低矮。
看上去金碧輝煌的亞歷山大三世橋的橋身一側是俄國聖彼得堡的城徽和象徵涅瓦河睡神的雕塑,另一側是象徵巴黎與塞納河成長歷史的兩個侏儒;橋的兩端是兩根象徵科學和文藝的立柱以及象徵工業和商業的兩匹駿馬,還裝飾着有水生動植物和花環的圖案。橋上的路燈是被高高托起的小愛神,橋上也裝飾着精緻的女神雕像和石雕飛馬。這是我看過的最奢華的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
榮軍院
當我們在烈日當空中沿着軸線,走完通往榮軍院的公園並逛完榮軍院後,我們又按原路折回了被稱作巴黎最美街道的香榭麗舍大街(Champs-Elysees Avenue)。已經看過它兩次的我,這一次先走到了它的西端,為紀念拿破侖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讓法國國威達到史無前例頂峰而建的凱旋門。這個凱旋門是巴黎當仁不讓的名片,巴黎12條大街全部以它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此設計後來成了歐洲大城市設計的典範。
從凱旋門向東,經過一個個名牌店,再經過香榭麗舍公園,即是巴黎的另一個地標-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這是我第一次全程走完近2千米的香榭麗舍大街,街上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摩肩接踵,談笑風生,卻沒有一個戴口罩的,似乎疫情根本就不存在。
香榭麗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街
到達塞納河邊,始建於18世紀中葉的協和廣場,人一下子少了很多,這讓我可以靜靜欣賞廣場和廣場上的方尖碑及噴泉。廣場面積巨大,周邊是法國海軍部和美國駐法大使館。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此廣場曾設置過斷頭台,波旁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後及其他知名人士都在這個斷頭台上含恨而去。廣場上來自埃及的方尖碑我並不陌生,我在埃及看過好幾個這樣的方尖碑,只是這個方尖碑上用象形文字讚頌着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在方尖碑兩側,是與方尖碑同在巴黎南北軸線上,建於19世紀中葉的兩個噴泉。靠近塞納河的是代表法國海洋精神的海上噴泉,半裸雕塑代表地中海和大西洋,而其它雕塑則代表海洋產業。另一側的名為河流噴泉,巨大的雕塑代表羅納河和萊茵河,其它雕塑則代表法國的小麥和葡萄以及花卉和水果,上方的雕塑代表工農業和內河航運業。
凱旋門
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
方尖碑
協和廣場上的噴泉
如果不是因為太熱,如果不是因為廣場上無遮無染,我們真舍不得離開這個視野寬闊、可以遙看凱旋門的絕美廣場。不過,我們走進的與之相連的杜樂麗花園(Tuileries Garden)也是絕美,這個公園比其它建築都早,由發動了法國宗教戰爭的亨利二世妻子於16世紀中葉所建造。她按照她娘家佛羅倫薩風景設計了這座公園,但它只是杜樂麗宮的附屬品。今天,被稱作“莫奈後花園”的橘園美術館即坐落在這裏,公園的盡頭就是大名鼎鼎的盧浮宮。我曾去過兩次盧浮宮,此次再來,我從它的身邊繞過,沿着塞納河,經過卡魯塞爾橋(Carousel Bridge)和觀看日出絕佳地點的藝術橋,走上巴黎最古老,也是巴黎第一座石橋的新橋。這裡是巴黎的發源地-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島上有巴黎的另一個地標-巴黎聖母院。
我很慶幸我在巴黎聖母院失火前來過這裏並登過頂,如今的巴黎聖母院只有正立面是完整的,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着歷史的明媚光暈。如果不是巴黎這些令我永看不厭的“盛宴”吸引我,我可能沒有體力一直走到這裏。除了這些“盛宴”,吸引我來這裏的還有巴黎聖母院旁邊的銀塔餐廳(Tour d'Argent)。據說這家位於塞納河畔,有着400多年歷史的米其林餐廳曾接待過亨利四世、裕仁天皇、伊麗莎白二世、約翰·肯尼迪、瑪麗蓮·夢露等眾多名人,可等我們興沖沖地來到這裏時,它關門大吉。此時,我們走得腳後筋都要折了,再也沒有尋找米其林的體力了,隨便在塞納河邊找了一個餐廳吃晚飯。我一邊吃着稱不上美食的晚餐,一邊看着靜靜流淌的塞納河水,看着被染上柔光的聖母大教堂,開始回顧巴黎的過往。
杜樂麗花園
杜樂麗花園
杜樂麗花園
雖然法國的很多城市在羅馬帝國時期都過得風生水起,但巴黎卻不在此列。羅馬人在公元四世紀中葉才在西岱島上建了一個宮殿,這被認為巴黎建城的開端,這個時候,離西羅馬帝國滅亡只有一個多世紀的光景。巴黎真正的奠基人是蠻族中第一個皈依基督教,也是法蘭克王國開創者的克洛維一世。他不僅把首都定在了巴黎,而且死後也沒有像他祖先一樣,埋在今天比利時的圖爾奈,他把自己的安息地設在了巴黎。自巴黎成為這位被法國人尊崇為祖宗的克洛維一世的皇陵以後,巴黎和法國才正式走入了人類歷史的漫漫長卷中。那為什麼信奉基督教的克洛維一世要把首都定在巴黎並長眠於此呢?
也許跟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一樣,都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雖然巴黎的戰略地位不如君士坦丁堡,但它所處之地卻很適合生存和貿易。它地處佔據法國國土1/4面積的巴黎盆地中心,盆地四周不是高原和山脈,就是丘陵和高地,這讓巴黎盆地像一個聚寶盆一樣成為北法的農業中心。盆地內蜿蜒流淌,橫穿過巴黎市中區的塞納河經年累月澆灌着這片沃土,使其盛產小麥、甜菜和燕麥等農作物。同時,這塊沃土也有畜牧業和釀酒業。這樣的自然稟賦為法蘭克王國以巴黎為中心對外擴張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盧浮宮
盧浮宮
盧浮宮
隨着法國另一個農業中心,即以里昂和馬賽為中心的羅納河河谷的部分地區被阿拉伯人侵佔,曾經以地中海為主體的貿易中心也逐漸北移至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巴黎逐漸成為各商路的彙集點。之所以會這樣,並不僅僅因為巴黎地處巴黎盆地中心,也是因為它位於“三江口”地帶。馬恩河(Marne River)與塞納河交匯在巴黎,而瓦茲河(Oise River)和塞納河也在這裏交匯,這樣優越的水陸交通條件讓巴黎在凱爾特人佔據這裏時,就成為南北貿易的主要路線之一和水陸貿易路線的集散地,還有自己的硬幣。
這樣的天時、地利,外加法國逐步建立起強大中央集權的“人和”,讓巴黎在千年歷史的風雲變幻中,除了成為法國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以外,也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還一度成為歐洲科學、藝術、文化的中心。可是,千年的歷史車輪,足可以把巴黎的光暈一點一點抹去。隨着天災、人禍和人口增長,到拿破侖侄子,也就是拿破侖三世統治法國時,巴黎已經像一個垂垂老矣的老嫗,不堪重負。這時,一位名叫喬治·奧斯曼的男爵一手毀了巴黎,卻也用另一隻手重塑了巴黎。這個巴黎,就是我走了一天,累得差一點骨斷筋折的“流動的盛宴”。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從1850年開始,這位“新巴黎”的總設計師就開始對巴黎大拆大建,以至於我們今天幾乎看不到它有像比利時布魯日那樣中世紀城市的風貌。這位總設計師一口氣拆除了近2萬座中世紀建築,同時遵循新古典主義建築原則,興建了盡顯皇家高貴氣質的3.4萬座建築。這些白牆灰頂的建築,一致沿用至今,成為巴黎令人讚歎的建築瑰寶。
在奧斯曼的“新巴黎”,城市街區間沒有阻隔,城市功能通過網絡和系統來實現。他改善通往巴黎中央的交通路線,開闢將巴黎東南西北連接起來的新路,廣設公廁和林蔭大道,並在街道邊安置長椅,這開創了現代化城市的布局。他還強迫症般追求極致對稱,並且堅持城市中的各個環節成直線排列,為此不惜成本,讓蘇利橋(Sully Bridge)斜跨塞納河,以便它能跟先賢祠(Panthéon)和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上的紀念柱處於一條直線上。更令人稱道的是,他修建了600公里長的新式排水網絡,此排水網絡讓巴黎即使遇到傾盆大雨,路上也不會積水,因此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將之稱為“城市的良心”。
巴黎
巴黎
巴黎
經過半個世紀的改造,由奧斯曼和他的優質團隊成員打造出的巴黎,在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中如出水芙蓉般呈現在世人面前。而這一呈現,就是兩個多世紀。當我們漫步在巴黎的母親河-塞納河畔,看着兩岸既古典又華貴的各式建築,我們早已忘了巴黎“舊婦”的悲聲怨語,只記得這個有着100多年歷史“新人”的歡歌笑語。我們在這個現代的時尚花都,“綠酒一杯歌一遍”,“緩歌春興曲,情竭為知音。”
巴黎餐飲
巴黎餐飲
巴黎餐飲
基本路線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