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攝影家合拍《青海24小時》
2021-02-10
兩岸攝影家合拍 青海24Hrs
前 言
每說起「青海」這兩個字,往往會和許多中國和世界的紀錄連在一起。比如在浩瀚神秘的柴達木盆地里,閃爍銀光的是察爾汗、茶卡等鹽湖,它們儲存鉀、鈉鹽的海量,應該是世界前列。作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這裏盤亘着高聳入雲的昆崙山、巴顏喀拉山、唐古喇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瑪卿山、祁連山……都是在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雄偉山嶽。由無數雪峰、冰川孕育的世界大河:長江、黃河、瀾滄江,它們都從這裏出發,奔騰萬里一直歸順太平洋、印度洋……
青海還有中國最大的內陸湖,碧水連天,的確似海;高原上還有無數藍寶石一般晶瑩的海子,上空都盤旋着無數的飛鳥,它們來自更遙遠的大海……
青海有眾多漫漫古道,早在千年以前開通,但那無疑是登天的路,因為它們充滿了艱難、死亡。如今,公路、鐵路都開通了,從此攀登充滿危機的高原路如同郊遊……還有藏、蒙、土、回、撒拉等各族文化的多采:「花兒」嘹亮,長袖善舞,丹青精美、古剎輝煌……異彩紛呈的節慶盛會令人炫目。
青海,還是藏傳佛教之黃教創始者宗喀巴的出生地;而塔爾寺也是宗喀巴弘揚黃教宗旨的第一所道場。這就是青海,青藏高原的另一半,這裡有許多人未曾去過,甚至根本就不知曉的秘境。它的神秘、奇峻、壯麗、廣袤,絕不亞於西藏。面對青海,很多人都難以抵擋它的誘惑。於是在2009年的夏天,中國兩岸三地的多位攝影家被青海吸引,來到青海,深入雪嶺戈壁、江河湖海之間,貼近各族人民的生活,展開了「青海24小時」的拍攝活動。於是,生動展示青海風貌、風情、風採的這本畫冊便問世了。雖然它受到時間的局限,但由於許多精彩圖像為青海傳神,便凸顯出青海的神奇和美麗,恢宏和富饒。也凸顯青海人的文化神韻和生活情趣。這本畫冊是一本關於青海風貌真實、鮮明的寫照,而且這些精彩的圖片,來自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攝影家之手。所以,又是一本別具意味的畫冊。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重要水體,阻擋了西面柴達木和北面阿拉善的風沙。過去青海湖畔土地 鄒小慶/攝
謝光輝/攝
青海,信仰的海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到青海,但青海對於我並不陌生。因為在30年前,我們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就曾委託本社的特邀記者,著名人文地理攝影師,也是我的朋友鄭雲峰先生,深入三江源,深入可可西里,深入柴達木盆地……然後在我們《中國旅遊》雜誌上做出了探索性的一系列圖文報道。隨即,在香港、澳門、台灣甚至世界華人的圈兒里引起鬨動。讀者驚嘆,在青海,居然有諸多不尋常的自然景觀,世界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還有吃苦耐勞的民族,和富蘊的物產……我為我們的雜誌能夠在30年前就如此深入、細緻地揭示青海雪域高原神秘的風貌,感到欣慰。
隨後,我們又多次派記者到青海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追尋文成公主1,300年前入藏的足跡,追尋1,400年前隋煬帝西巡的路線,還深入熱貢藝術之鄉,深入黃河上遊諸多峽谷,深入大通河流域,深入土族和撒拉族的鄉村集鎮……做了一系列富有人文深度的大型報道。可以說,30多年來,《中國旅遊》雜誌和青海結下不解之緣。30餘年過去,我也終於來到青海,第一次見識了塔爾寺曬大佛的盛況。虔誠的信徒們化作狂熱的潮水,湧向佛像畫卷,湧向徐徐展開的巨像……
第二天清晨,我登上塔爾寺前的山頂。我看見一位老奶奶抱着一塊瑪尼石,蹣跚地向瑪尼石堆走去。我很留意那塊石頭上色彩鮮艷的六字真言,因為它刻繪得真好。老人鑽進瑪尼石堆里,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瑪尼石放在高高的「石牆」上,然後默默唸叨一會兒,離開了。我目送老人下山,但再回頭看,那塊瑪尼石竟然找不着了:滿眼都是一樣的石塊,都刻着六字真言,都是一樣的字體……
在這一瞬間,我對「淹沒」即刻頓悟:只要你投身入芸芸眾生的共同信仰之中,就等於升華了你自己,融入了神聖無涯的大海。
青海,也是一片大海:信仰的海,佛陀普渡眾生的海,大自然完整生態的海——因為「海」還有「大」的意思——大慈大悲的恩澤,永遠不滅的希望,也都是「海」。
——王苗 世界華人攝影聯盟主席
畫冊精彩摘錄>>>
變幻四季
青海的春天來得晚,草原野花綻放多在6月下旬 王苗/攝
楚瑪爾河發源於可可西里腹地,這裡是青藏高原最乾旱的 鄭雲峰/攝
海門源開滿遍地金黃的油菜花 劉偉雄/攝
黃河源頭的湖泊 楊欣/攝
三江源
三江源,指的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水域的源頭。三江源區境有巴顏喀拉、可可西里、阿尼瑪卿及唐古拉等四條由西向東延伸的巨大山脈橫貫其間。這些山脈的海拔在5,000-6,000米左右。山脈雪線以上覆蓋着終年不化的積雪,雪線以下,冰川蔓延,是中國冰川集中分佈地之一。每到夏季,
冰雪消融,形成眾多河流,和密布的湖泊、沼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而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流出國後叫湄公河)總水量的15%都來自於三江源地區。可以說,中國青海是中國甚至亞洲的重要水源地,因而便有了「亞洲水塔」的美名。
三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複雜。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濕兩季分明;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
長江源頭河之一的沱沱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可可西里 袁婷/攝
長江源頭的清流 袁婷/攝
祁連山油菜花
以往在中國,每提起油菜花美景,都會說起江南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諸地。如今,中國油菜花開最具規模的黃金地,卻被青海省祁連山與達阪山之間的大通河谷地所獨享。這片金黃色的谷地,就在海北州的門源縣境內。這裏近幾十年來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種植區,面積達到50萬餘畝。如今當地政府又把夏季漫山遍野盛開油菜花變成了旅遊勝地。從每年的7月初開始,這裏就進入了油菜花盛開的季節,一直開放到7月底。 最佳花期是7月10日至20日。
位於祁連山南麓的門源縣如今已經是旅遊勝地,擁有崗什卡雪峰、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資源。沿着河谷向西,是祁連縣的祁連山風景區。門源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已成為省內外頗有影響力的節日。
除了門源縣,在互助縣、湟源縣境內及青海湖邊,都有大面積的油菜花景觀。
祁連山南麓的油菜花 朱建輝/攝
門源縣青石嘴一帶農場的油菜花大田 李勝利/攝
青海湖鳥島
青海湖是近代漢人的叫法,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稱其為「西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之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看來它的色彩給人印象最深。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達4,351平方公里,周長360多公里,比太湖大一倍還要多。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青海湖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祁連山支脈大通山,東面是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的青海南山,西面是雄偉的橡皮山。從四面山到湖畔,之間是廣袤平坦的草原,高山、草原、湖泊,構成了壯麗的景色。
青海湖西有兩座鳥島,小島叫海西山,也叫蛋島;大島叫海西皮。島上鳥類數量多,約有八、九萬隻之多。每年春天,斑頭雁、魚鷗、棕頸鷗、魚、麻鴨等一起來到這裏,築巢壘窩,產卵孵雛。六月過後,相繼離去。
青海湖鳥島之一西皮島,也稱鸕鶿島。上面常常布滿水 王琛/攝
葛玉修/攝
鸕鶿 葛玉修/攝
可可西里
犛牛 鄭雲峰/攝
可可西里荒原的冬季 鄭雲峰/攝
黃羊 陳德輝/攝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寺院規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僧侶數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經堂、神殿、林苑、印經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執事者的辦事處、倉庫、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組成。寺院在舊西藏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宗教、文化乃至經濟、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別規定為國家級、省級、縣級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青海,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寺院皆有,其中著名的寺院有塔爾寺、隆務寺、佑寧寺,和日寺、結古寺、瞿曇寺等。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劄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還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制度,規定顯密並重,先顯後密,注重戒、定、慧三學並習的學經程式。同時格魯派寺院教育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歷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石寶琇/攝
曬佛 轉經
塔爾寺曬大佛 陳錦/攝
遠眺結古寺 林晶華/攝
玉樹州嘉那瑪尼石堆 郭建設/攝
佛像展開的一瞬 於志新/攝
格魯派寺廟的早課 翟東風/攝
參加佛事的喇嘛 陳一年/攝
塔爾寺的大活佛正襟危坐於大佛圖像之下 劉陽/攝
果洛州瑪多縣寶塔造型的經幡 謝光輝/攝
青藏公路上 黃松輝/攝
瑪多城外經幡,滿山飄揚 馬耀俊/攝
青海湖畔的經幡 黃松輝/攝
跳神法會
塔爾寺大法會
塔爾寺法會 劉陽/攝
海東州互助縣佑寧寺的護法會 黃子明/攝
信徒膜拜 黃子明/攝
多採的節慶
藏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藏曆新年、6月歡樂節、拉伊會、亮寶會、雪頓節、薩噶達瓦節、汲桑介曼曲、魯熱節、插箭節、祭拉卜孜、祭佛節、望果節、賽馬節和塔爾寺四大法會(又稱如來四大經節)、酥油燈會(燈節)、曬佛節、燃燈節等。有的地區也過端午節和八月中秋節。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曆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藏曆新年期間,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拍、歡歌而舞蹈。還要演唱藏戲。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遊泳,孩子們在水裡嬉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歡樂節 一般在農曆六月中旬歡度。牧民到草原上安營扎帳,舉行對歌、射箭、賽馬、賽犛牛,摔跤、拔河、登山等活動。
隆務河畔 六月神舞 鄭雲峰/攝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鞦韆會 麥慶堅/攝
玉樹州賽馬會藏族舞 翟東風/攝
六月會 謝光輝/攝
煨桑儀式 謝光輝/攝
同仁縣藏族村民祖傳的「六月會」儀式之一:「插口簽」 謝光輝/攝
同仁縣的跳「於菟」表演 石寶琇/攝
插箭節 石寶琇/攝
同德縣賽馬會 黃焱紅/攝
回教禮拜
青海回族的早期先民,據考證是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教國家遠征的兵員落居於高原,安家定居的。這個遷徙,發生在唐代中期,盛於元朝初年。到了明代初,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青海回族先民經過數百多年的分化組合,基本實現了中國化、本土化。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位於西寧市城東區東關大街,是西寧市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真寺,也是西北地方四大清真寺之一。它始建於宋景佑年間,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形成現在的格局。這裏平時每天禮拜人數有7,000餘人次,周五聚禮人數則達兩萬餘人,節日會禮可達十萬餘人。1988年,東關清真大寺被中國伊斯蘭協會列為全國禮拜人數最多的清真寺。寺院兼具古典式、歐式、阿式等建築風格。
西寧市東關清真大寺是青海省境內最大的清真寺院 王達軍/攝
海南州貴德縣清真寺內虔誠參拜的信徒 石寶琇/攝
海南州貴德縣清真寺 石寶琇/攝
生活剪影
青海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腰間系腰帶,胸前凸成大行囊,裏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穿藏袍只穿一隻袖子,這種習俗與高原氣候冷熱變化驟然有關。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藏族婦女酷愛裝飾,金、銀、銅、鋁、珊瑚、瑪瑙、珍珠、螺鈿、玻璃、貝類、賽珞璐以及塑膠制的首飾、服飾、髮飾極其繁多。連同珍貴的水獺皮鑲邊長袍一起,可達三、四十斤,可謂貴、重。如今藏族婦女們已改成現代潮流服飾,僅保留昔日的斜襟和發架了。藏族古例男女均蓄辮。青海的男藏胞既蓄髮辮,也剃光頭。還有許多生活習慣禁忌,和漢人、回族人皆不同。比如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裏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還講究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黃河源人煙稀少,牧民閑時彈琴唱歌自娛 馬耀俊/攝
湟中縣千戶鄉藏族村民在夏收 謝光輝/攝
在1958年到1959年,這裏曾經是青海某勞改農場大鍊鋼鐵的基地 石寶琇/攝
在玉樹州結古寺轉經的老人 石寶琇/攝
塔爾寺內,喇嘛在製作酥油佛像 鄭雲峰/攝
黃南州同仁縣農業藏區的民間藏餐會 石寶琇/攝
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鄉間公路汽車站 楊永智/攝
楊永智/攝
玉樹州草原牧區的民間藏餐會 劉陽/攝
同仁縣民間藝人家展示的巨幅佛陀布堆綉唐卡 黃焱紅/攝
難忘的青海
當你盛夏酷熱難當的時候;
當你被密林般的樓宇圍困幾乎窒息的時候;
當你連續加班苦熬心身難以承受的時候;
當你諸事不順心煩意亂的時候;
當你久陷繁華、喧囂覺得百無聊賴的時候;
當你迷失戀情柔腸寸斷的時候……
或許你無意中碰到這本書,或許你被書中的描述打動,
那麼,只要你按圖索驥,去青海高原暢遊。
很可能,這樣的奇蹟會發生——
一踏上這神奇的高原,
你的一切不適和煩惱頃刻煙消雲散……
夏季草原賽馬會的夜景 翟東風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