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攝影家合拍《雲南24小時》
2021-02-10
兩岸攝影家合拍 雲南24Hrs
前 言
按照中國版圖而言,雲南毫無疑問是在中國的南方。雲南不但和兩廣、福建、台灣一被北回歸線穿越,而且它還正處在中國地圖縱向對摺的中軸線上。只不過在北回歸線上,惟有雲南高聳為高原,所以也唯獨它無酷暑、無濕熱,四季宜人。
如果說上蒼對雲南情有獨鍾,也並不為過。不知何時,一隻無形巨手將雲南大地揉搓,形成南北走向的巨大皺褶,於是造就了高聳入雲端的橫斷山系,還有和它們相間的4大山脈和雲嶺山脈峰脊,以及夾峙其中的5條大江。如果從高空俯瞰,整個雲南大地由北向南形成巨大的「S」形的彎曲地貌,這便是人們所稱的「天地之曲」。於是,茂密的亞熱帶雨林,三江並流的橫斷山脈,寧清新的高原湖泊,奇詭壯麗的喀斯特地貌,熱氣蒸騰的火山地熱⋯⋯等等奇觀壯景,匯聚於這「天地之曲」中,怎能不說是「得天獨厚」。有趣的是,由於歷代中原帝王心胸狹促,總是把少數民族驅趕到遙遠荒僻的大山深處,於是無心插柳卻成濃蔭,造就了雲南26個民族,其中15個為雲南獨有,堪稱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且不說眾多民族風情各異,僅僅穿戴上各自的衣飾一展風采,也燦爛得夠晃眼。這裡又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地靈人傑。「天地之曲」所養育的雲南人並不封閉,思維一向前衛而又果敢。早在共和初釀的清朝末年,雲南人便在昆明創建了講武學堂;當袁世凱竊國復辟帝制,即有雲南人蔡鍔率領鐵血滇軍長征討伐。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雲南人表現得更是鐵血剛強。為了保衛陪重慶的安全,為了維護國際抗戰運輸線的暢通,雲南的保山、騰沖、高黎貢山成為中國將士浴血疆場、誓死衛國的地方。
正因為雲南的自然和人文風貌的優異,才引來美國人約瑟夫.洛克探險、法國諸多神父的傳教、西方地理學家、旅行家的紛紛進入⋯⋯但在當時國人不知此境是多麼引人入勝,還犯迷糊以為這些西洋人在做甚麼暗算人的勾當。大概是在21世紀即將跨越的時候,雲南突然照了鏡子——這才發現自己很有獨特的美麗;發現自己天生就有令人驚艷的麗質;發現自己就是《消失在地平線上》描述的「香格里拉」;發現自己除了農、工、商外,更適合吸引全世界的人來觀光、旅行、探險、度假、休息、養生⋯⋯
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旅遊大省名揚天下了。雲南人明白了,家鄉的幾乎所有山嶽、江湖、林木、田野、城鎮、村寨、風情、民俗、風物⋯⋯甚至天上的雲彩,還有一年裡如春天般明媚的四季,有吸引外人的獨到之處。此時,若不趕緊敞開大門迎賓客,那才是難得糊塗。雲南也明白,在紛至遝來的入滇旅行中,最熱情橫溢的恐怕是攝影人。當時光進入公元2008年4月,雲南省宣傳部、雲南攝影家協會盛情邀請了中國兩岸四地的百名攝影師匯聚高原,展開了「雲南攝影週」活動。隨即,雲南壯麗的山川、奇異的名勝、悠久的古蹟、迷人的風情風俗、豐饒的物產、流動的雲霞霧靄⋯⋯轉化為凝固的影像,被永遠載入這本畫冊中。這本由中國兩岸四地優秀攝影師們所拍攝的畫冊問世,會讓更多人瞭解雲南,嚮往雲南,親近雲南。因為這些精美的影像會清晰地告訴人們:雲南是世人的心靈歸宿地。
胡武功/攝
雲南:因為人而更親近
那還是在 26 年前,我在中國新聞社當記的時候,有幸踏入還鮮為人識的雲南淨土。橫斷山脈的偉岸和民族風情的綺麗,的確讓我震驚過。傣家竹樓下的潑水節、大山上的彝族鬥牛節、麗江大研鎮的石闆老街、迪慶高原秋季的火紅草山、騰沖火山的地熱泉、洱海邊上的大理古城⋯⋯無處不予我勾魂攝魄的感染。但更讓我一生難忘的,是一群熱情、爽直、仗義的雲南朋友。
我每次來雲南,他們會請我喝酒、陪我上路,一路還不斷地說些雲南的拍攝題材,把最隱秘的人文地理故事告訴我。記得有一回顛簸行進在怒江峽谷上,說說吉普車的一個車輪突然飛落山崖,車子歪在懸崖邊。然而這九霄驚魂,卻絕對擋不住我和雲南的緣份!
雲南的朋友們來香,就住在我家或附近的賓館,照樣喝酒、說雲南的故事;他們把最好的作品供給我們的《中國旅遊》畫報,讓讀們也知道那秘境中的故事。
20 多年的頻繁交往,不斷擦出耀眼的火花。中國旅遊出版社與雲南朋友和政府精誠合作,關於雲南的精彩報道源源不絕:月刊上的主題故事《西南絲路》、《麗江古城》、《烏蒙山》、《迪慶高原》、《西雙版納》、《尋找茶馬古道》、《瀾滄江之旅》⋯⋯等廣受歡迎;《茶馬古道》、《雲南遊》等旅遊畫冊圖文並茂;《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走進雲南》⋯⋯等人文旅行叢書更成為雲南深度旅遊的指南。家兵分十幾路撒下人網,縱橫梳理雲南山水、人文,疏而不漏。這是對雲南人真誠的實在回報。
這回,我特意選擇了 26 年前的舊地騰沖。時光逝去,山川依然,只是人、田野、村落的變化很大。人們的生活在向城鎮人靠攏,但是在春天的節日裡,滿目仍是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蘆笙吹奏,翩翩舞,充滿歡快!
雲南,根植於我心中,難以忘懷。這部兩岸四地攜手合作的畫冊,注入了每一位參加的心血,其中也有我多年的雲南情結的投射。這是一部儲藏我記憶的書,將珍藏在我的腦海裡⋯⋯
——王苗 世界華人攝影聯盟主席
畫冊精彩摘錄 >>>
在雲南的西北部,雲嶺、怒山和高黎貢山被擠壓在狹長的地帶,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由 邵華/攝
從空中俯瞰雲南西雙版納地區人工栽植的茶山,劉偉雄/攝
在邊遠地區,馬幫依然延續交通運輸的古風 劉宇/攝
雲南中部山區彝族婦女的服飾五彩繽紛。由於彝族分支多,分佈廣,各支系和各地區的服飾風采各異 田濤/攝
紡線織布製作一家人的衣服,是哈尼族婦女最傳統的工作 朱敏/攝
古話說:「一日上一丈,雲南在天上。」雲南地處北緯21°8'32"至29°15'8",東經97°31'39"至106°11'47",土地面積38萬平方公里。橫斷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呈扇形展開,將雲南的地勢一分為二,東為雲南高原區,西為滇西縱谷區。
全省山脈蜿蜒縱橫,盆地星羅棋佈,地形錯綜複雜。「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典型的雲南地理特徵,因緯度和海拔不同,這使得雲南既有中國最低緯度的冰川,有終年積雪的山峰,也有亞熱帶四季如春的山間盆地,以及熱帶地區的迷人風光。北高南低的地勢,使得雲南南北八個緯度間的溫度差異,就相當於從東北到海南島之間的年均溫差。
雲南擁有高山、中山、低山、高原、盆地和丘陵等多樣的地貌,分佈有寒溫帶、溫性、暖性、暖熱性和熱性等不同氣候。多樣的環境條件造就了雲南生物多樣性的特徵。雲南是許多物種的源地,茶、水稻、許多水果和蔬菜能在這裡找到它們的祖先。這個擁有「中國動植物王國」美譽的地方,在今天也擔負環境保護的責任。
雲南境內有很多雪山,卡瓦格博是雲南的最高峰,海拔 6,740 米,雄踞三江並流的中心地帶。它左側是怒江峽谷,右側是瀾滄江和金沙江峽谷。連綿的山巒中,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雪峰有 13 座,人們稱為「太子十三峰」。在藏傳佛教的佛壇上,卡瓦格博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是一位身騎白馬,手執長劍的神靈。在雪峰下有長長的明永冰川,是一條低緯度季風海洋現代冰川。它的冰舌如一條遊龍從高高的雪峰穿過綠色的森林,直奔瀾滄江邊。
俯瞰雲南的山地。陳子平/攝
瀾滄江下遊廣泛分佈人工栽植的灌木茶園。劉偉雄/攝
滇西北高原的大山風景區,於志新/攝
穿越橫斷山脈峽谷的馬幫。雖然現代的公路交通已經 發達,但在雲南偏遠的山區仍然離不開這種古老的運 輸方式 吳世平/攝
多山的雲南,歷史上不完全是一個地理閉塞的世界。雲南的馬幫曾經北上西藏,南下東南亞,西去印緬,東往中原內地,構築了古代中國西南門戶的對外交通網。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過的「蜀身毒道」,就是一條從四川經過雲南通往緬甸、印度的古道。漢武帝打通西南夷道之後,元明以來中央王朝為邊地安寧,沿古道設郵驛、建哨房,將古道統為官道。怒江上的這座雙虹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就是歷史上滇緬古道上的要津。過雙虹橋進入西岸的高黎貢山,山中至今保護元明以來石條鋪砌的官道,民間稱「官馬大道」。如今邊遠地區依然延續以馬做運輸工具的古風。
雲南是中國多民族的省份,除了漢族外還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括14個獨有民族。由於山高谷深,交通阻隔,雲南各個民族擁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化傳統。滇南的諺語說:「苗族住山頭,傣族住水頭,瑤族住箐頭,漢族住街頭。」描述的是雲南各民族在不同的居住環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
雲南有各式各樣的飲茶方式,有做菜的酸茶,有半發酵的普洱茶、全發酵的紅茶、生烤的烤茶,也有於西南各地流行的沖泡方式的「蓋碗茶」。
謝光輝/攝
錢捍/攝
雲南的鄉間,有一種用夯土築成牆壁的建屋方式,稱作「乾打壘」。陳錦/攝
石頭寨的孩子玩得正歡 。錢捍/攝
滇東南的苗族姑娘。於志新/攝
每一個傣族男孩子在人生裡必須有一段時間進入寺廟學習傣文和佛經,沒有進過寺廟學佛的男孩不能算成熟 王文瀾/攝
楚雄彝族插花節上盛裝的婦女 黃子明/攝
雲南民族眾多,有25個少數民族上百個支系。由於山高谷深,地理隔絕,各個民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祭禮。從山地民族早期的採集狩獵到稻作民族的農耕禮儀,每個民族一年十二個月裡幾乎有不同的祭禮節氣。隨時代的變化,這些祭禮原本的意義逐漸淡化,而慢慢成了人們走親串友、聚會狂歡的節日。
彌勒縣彝族阿細人祭火節日裡的年輕人 楊延康/攝
彝族人在慶典活動上吹山號 阮衛明/攝
神聖的宗教舞蹈「羌姆」,是藏傳佛教延續千百年的重要儀式。僧侶們戴猙獰的面具,扮成密宗教派裡的護法,為人們展現來世的景象,也為人們祈福驅邪 李志綱/攝
雲南地方戲曲除了漢族的滇戲、花燈外,還有少數民族的傣劇、壯劇。這些古老的戲劇仍有不少觀眾 翟東風/攝
這是一處模仿鄉村老宅建築的飯館,由於典雅古樸,便被選作拍攝「婚紗照」的場地 錢捍/攝
滇南瑤族的服飾,傳統已經掩不住新潮 解海龍/攝
騰沖手工紙傘。竹製骨架、純手工棉紙、桐油等是它的基本材料 郭建設/攝
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 李志綱/攝
昆明是雲南省的政治經濟中心。昆明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公元八世紀,唐代宗廣德年間,南詔國王閣邏鳳,親巡滇池,發現此地水陸稱便,「山河可以作屏藩,川陸可以養人民」,便命其子鳳迦異在此築城廓,開拓東土,如今,昆明市中心還有一條路就叫拓東路。元朝忽必烈平定大理國,再次將雲南劃入中國版圖之後,元朝廷將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大理遷至昆明,雲南第一任省長賽典赤,在這裡建省堂,興井市,治水建橋。此後數百年,昆明曾是雲南唯一的中心城市。1980年代以來,隨改革開放帶來的高速發展,昆明周邊的玉溪、曲靖等城市也在崛起,與昆明一道步入現代化發展的行列。
滇池上空的海鷗 姜建/攝
水道穿繞麗江古城的巷弄,傍水而列的酒吧、食肆給旅遊帶來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調 錢捍/攝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