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四川 | 鏡頭裡的神秘女兒國
2022-02-15
吳承恩的神話章回小說《西遊記》中,有一個神奇的女兒國,不僅由女王統治,還有一條喝了就能讓女人懷孕的子母河。人們或許以為女兒國是吳承恩所虛構,但從古至今,女兒國都一直存在著。一同走入中國四川秘境,一邊欣賞壯麗旖旎的自然風光,一邊揭開女兒國的神秘面紗。
東女國遺族部落
史書記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青藏高原上有兩個以女性為中心的女權國家,為了區分於西藏境內的“女國”,遂把康巴地區東部的女國稱為“東女國”。後來,東女國被吐蕃征服、接受唐朝冊封。此後,除史籍外,東女國逐漸消失在歲月中。儘管如此,當年東女國的版圖內,也就是如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金川、塔公和瀘沽湖一帶深山老林裏的一些村寨,仍住著保留女兒國古老習俗的東女國後人。
丹巴女子的服飾華麗,但主色調為黑色。柯炳鐘 攝
[ 木雅藏族 ]
主要分佈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區環貢嘎山的康定、九龍、石棉等縣。木雅,是“弭藥”的異寫,木雅人的先民原分佈在今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一帶,吐蕃王朝將其征服後稱之為“弭藥”。與其它地區藏族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不同,木雅藏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盛行姑、舅表兄弟姐妹族內優先通婚的習俗。
[ 康巴紮壩藏族 ]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康巴藏族的紮壩人分支中,家庭成員以母系一方為主線,具有東女國母系社會的特點。女性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和絕對權威,掌管財產分配和其他家庭事務。有的家庭甚至多達 30 人,大家都不結婚。男性在母親的家庭中扮演舅舅角色,張羅對外事務和幫姐妹撫養孩子;自己的孩子則完全交由女方家庭撫養。父親沒有養育兒女的責任。
[ 瀘沽湖摩梭人 ]
瀘沽湖是四川和雲南共管湖泊,在四川省內生活的摩梭人被歸入蒙古族,在雲南境內的則歸入納西族。然而,不論是語言、宗教和文化,摩梭人同蒙古族與納西族都不同。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孩子跟從母姓、所有的財產都由母系遺傳。摩梭婦女沒有丈夫,只有“走婚”者,摩梭族語言中也沒有“父親”一詞。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
[ 嘉絨藏族 ]
主要分佈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馬爾康、金川、小金、黑水、理縣、汶川、蘆花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等地。歷史上,嘉絨一帶地處多民族交匯處,讓嘉絨藏族呈現出多元文化雜糅的特性;另一方面,由於丹巴地處交通要道,因此許多古老習俗在外界影響下已逐漸消失。儘管如此,如今丹巴各藏寨仍有許多大家庭保留由大女兒當家、男子入贅女家、財產由女兒繼承、家中由母親掌權等特點。
東女國的千年遺物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一片充滿奇跡的土地,誕生了無數讓人歎為觀止的山水風光。位於其中的丹巴,更是一個令旅人們魂牽夢縈的世外桃源。這裏春季梨花如雪、夏季穀果飄香、秋季紅葉如丹、冬季銀裝素裹,集雪山、森林、溫泉、草甸、盆景等天然美景於一體。然而,我們此行並不只滿足於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要從史籍中抽絲剝繭,尋找那神奇的女兒國。
根據歷史典籍記載,再按當時的馬道行程計算,東女國的範圍應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至道孚、雅江一帶,中心則應在丹巴。有人說,丹巴有三寶,碉樓群便是其一。東女國時期,其國人散佈於山谷之間的 80 餘座聚邑之中,所居之處均築“重屋”,即碉房。因此,要解碼東女國的歷史秘密,不妨先從雄渾蒼涼、散落在這片人間秘境的碉樓群開始。
橫斷山中的千碉之國
被稱為“千碉之國”的丹巴,可見碉樓建築散落於山谷間。Vined 攝
丹巴自古就有“千碉之國”的稱號,距今 2,000 多年前就已建造碉樓,明代至清代中葉時,古碉數量已有數千座。這些木石結構碉樓,主要分佈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遊兩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處。碉樓臨江背山而建,扼守要衝且易守難攻;碉門則矮小、門闆厚實。
猶如擎天柱的碉樓牆體光滑,但牆角尖似刀刃。柯炳鐘 攝
從外觀上看,丹巴碉樓以四角居多,但也有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和十三角。角數越多,建造難度越大,對外的震懾力也越大。外牆牆體光滑,但牆角尖似刀刃,像個直插天際的柱子。
以功能細分,則有家碉、寨碉、烽火碉、哨碉、界碉和風水碉等類型。家碉以戶為單位,建於自家房前、屋後,或與住房連為一體,一般介於 10 米至 20 米;寨碉用以保護整個部落和村寨,可達 60 米。
碉、房融合的寨子
碉樓和寨房,原是兩類不同性質和風格的建築,但隨著時光流逝,二者逐漸融為一體。於是,丹巴的藏式民居與碉樓相互依存和穿插,形成獨具特色的寨子,這也是丹巴藏族的居所與其他藏族不同之處。
千百年來,儘管經歷了各種大自然與人為考驗,但這些古碉樓依然傲立不倒,彷彿是刻有藏族的歷史、美學和民族文化的一個巨型石碑。碉樓的每一個石塊,就是瞭解東女國歷史的文物。
遺民篇——丹巴
尋找女兒國第一站
美麗的嘉絨藏族少女。柯炳鐘 攝
唐代時,吐蕃人和漢人把居住在丹巴墨爾多神山周圍的部族稱為“嘉莫查瓦絨”。“嘉莫”指的是女王,“查瓦絨”則是“河谷”,合起來意即“女王的河谷”,後人則將“嘉莫查瓦絨”簡稱“嘉絨”。嘉絨藏族自古信奉墨爾多神山,“墨”在藏語中一般指女性,也就是說墨爾多是一座女神山。
據史書記載,東女國女王穿的是青布毛領的綢緞長裙,頭上梳著鬟髻並以金裝飾。百姓住的碉樓為 6 層以下,唯有女王居 9 層,而整個丹巴只有巴底鄉的邛山村有 9 層古碉樓,並在後來成為巴底土司,也就是現今巴底鄉全境最高統治者的官寨。
權重土司與位高碉樓
前往巴底土司官寨的鄉村土路,集爛、窄、險於一體。我們在當地找了一輛小麵包車前往,途中偶可見隱藏在陡峭江岸一片綠景中的藏寨,遠方險峻的山峰上還有白雲翻騰,與之呼應的則是我那也在不斷翻騰的胃。
以前藏家修房子,修得越高代表越有地位,在轄區內擁有政治、軍事、經濟絕對權力的土司自然是住在最高處。沿著陡峭的盤山路開了將近半個小時,拐過一道彎後,一大片平整的玉米地在眼前鋪開。村民說,這大片的土地當年為土司所有,地旁就是土司官寨,很容易辨認。
官寨是個四合院建築,坐北朝南,佔地約 2,000 平方米。除了 9 層高的主碉樓,兩邊還有用作倉庫的 6 層高副樓。東面房屋,除了底層有兩間充作牢房,其餘全是農奴和傭人住房。東西兩面的平地,一面是行刑臺,另一面則是奴力勞動所在。
從碉樓窗口裏探出頭來的祖孫倆。柯炳鐘 攝
雄偉而破落的官寨
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官寨如今看上去有些破舊,尤其與周圍一座座紅白色的藏式民居一比,更顯寒酸,但站在外由石塊、內由土坯壘砌而成官寨下,依然感受到恢宏氣勢。嚮導帶我們進入官寨,一路上囑咐我們靠著牆體走,別走在屋頂中間,因為隨時可能會塌陷。
間中,我們還到土司的住房參觀。土司的住房面積不大,但從窗戶望出去,大片的青稞田和民居一覽無餘。走出官寨,嚮導又領著我們到這片青稞地中,說是拍攝官寨全貌的最佳地點。
整個土司官寨如今只有一位老太太留守,她以前是土司的僕人,已有 80 多歲,丈夫、兒子都已去世,只剩自己一人,算是獨居 9 層碉樓的末代女王吧!
踏尋東女國故都
邛山村不大,只有上百戶人家。我們從當地村民的口中得知,距離當地約 1 小時車程的中路,那裏的碉樓最多時有上百座,目前在丹巴的藏寨中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寨子。聽到這裏,我們趕緊跳上車,前往“尋美人之旅”下一站。又是一翻舟車勞頓後,終於在一片群山環抱的小山穀裏看見了它!
中路藏寨坐落於小金川東岸山坡半山腰的一處開闊平地上,背靠日巴龍山和莫日山,並與墨爾多神山隔著小金川相望。寨子裏的田野、蘋果樹、梨樹、石榴樹與藏寨構成一幅寧靜、古樸和秀美的田園美景,果真是“中路”(藏語意為“人與神所嚮往的地方”)啊!
千萬別因中路美麗的外表而走寶。現代人看的是好山好水的美景,但若把時空按鈕調到冷兵器時代,前有墨爾多神山當屏障、後有梭坡鄉的土地,且三面臨水,從繁衍生息到戰爭防禦,中路確實是建都的上選之地。
與客棧老闆閒聊時,他說每年 5 月,中路全寨人會為年滿 17 歲的女孩子舉行盛大隆重的成人禮。我問老闆,他的成人禮又有哪些儀式呢?老闆笑答,中路的男孩兒可沒這種禮遇。
家有小女初長成
成人禮當天,除了編發和戴發箍,少女的頭上還會插上長 45 餘釐米、粗約 2 釐米的發簪。這個女子成年禮上必戴的飾物,因其形似兩只角,當地又用漢語稱儀式為“戴角角”。此外,女子還得換上成年新裝。
成年禮在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下,人們共同祝福成年女子。儀式到高潮時,參與的男女時而排開對歌,時而圍起圓圈,跳起鍋莊舞,盡情歡娛。過去,經成人禮後的嘉絨藏族少女才能參與社交活動,進而談婚論嫁。
丹巴女子服飾無論多華麗,其主色調一定是黑色;她們所跳的鍋莊舞曲調,也帶有濃重的宮廷韻味。另外,史書中記載東女國婦女有作鬟髻狀的編發習俗,因此中路和梭坡的女孩們在成人禮上呈環繞頭部鬟髻狀的頭飾,應是從東女國流傳下來。
許多年輕的嘉絨藏族們都到縣城裏謀生,寨裏一般只見和藹的老爺爺和老奶奶。任中豪 攝
我們穿梭在傳統樸素的村寨之間,彷彿光陰迷失在這古堡群裏。不過,在中路藏寨見到的村民並不如預想的多,有時甚至覺得家畜的數量比人還多。後來才得知,原來不少年輕的嘉絨藏族們都到縣城裏謀生了。
最多碉樓與不見碉樓
造型各異、高度不同的碉樓都可在梭坡找到,甚至有多達十三角的碉樓。攝圖網圖
東女國都城所在地的中路鄉和梭坡鄉分居同一座大山的兩面。拜訪了中路,自然也想到梭坡看看。位於丹巴縣城附近的梭坡寨是丹巴古碉最集中、保留最完好的區域。據統計,梭坡全鄉有高碉 116 座,核心區更是不到 1 平方公里就有 82 座,十分密集。
一進入村寨,便看見一片古樹林。其中一株挺拔濃蔭的楊樹叫東女王拴馬樹。傳說,東女國女王曾途徑此地,將馬系在這棵樹上。
碉樓博物館
除了數量多、分佈密集,梭坡的碉樓形式還十分多樣,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甚至十三角碉,高度則從 10 米到 35 米不等。著名的莫洛村古碉群、高 65 米的“高碉之王”、十三角“碉王”都位於梭坡鄉。據當地傳說,五角以上的碉樓均為女人所設計;八角碉則是用於鎮魔的“風水碉”。來到梭坡,就像進入一個古碉樓博物館。
村民說,過去寨子裏均為母系家庭。“頂毪衫”是當地走婚習俗,即一到晚上,幾名男子相約,頭頂一件毪衫遮臉,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對歌求愛至三更半夜,女子們唱累了,便倒睡在鍋莊旁。這時,男子進屋找自己心儀的女子,若女子也喜歡該男子,就會允許男子躺在自己身邊談情說愛。情到濃時,男子可帶走女子,到女子屋內過夜,但男子天亮時須離開。
不見碉樓的東女國故都
金川山谷中的一處村莊。柯炳鐘 攝
位於川西高原、阿壩州西南緣的金川,居住著藏、羌、回、漢等 14 個民族,素有“東女國故都”美譽。歷史上,東女國被吐蕃吞併後,又接受唐代招降且受封,採取兩面討好態度。吐蕃知曉後,將東女國收歸,東女國女王攜部落逃往金川穀地。
據史籍記載,金川曾建有大量碉樓,但不管是紅葉穀或神仙包等地,如今所見以漢式房子居多。向當地人打聽才知道,乾隆皇帝在大小金川之役後採取殘酷報復:將 16 歲以上男蕃丟入河中淹斃、廢除土司制度,還把當地數千座戰碉全部拆毀。
不過東女國尊重婦女的文化習俗被當地所吸收。如今在金川各村落中,婦女仍享有較高地位,例如馬奈鄉的鍋莊舞帶有濃厚的母性文化特徵。跳舞前,當美女向帥哥獻哈達或交帕子時,帥哥們要雙腿下蹲,恭敬接過,然後要對美女行三拜之禮,明顯是東女國“女尊男卑”的文化遺俗。
看盡丹巴之美
每年 3 月底,金川沙耳鄉會呈現一片“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緻。石磐石 攝
日照充足的金川是中國著名的“雪梨之鄉”,又大又甜又飽滿的雪梨是金川的標誌。若是秋季前來,絢麗的彩林和滿樹的雪梨別有一番景緻,一些熟透的雪梨甚至還來不及被採摘就掉在地上了。此時遊人不僅有機會體驗採摘雪梨,還能購買當地人熬制的純正雪梨膏。
每年的 3 月底,則輪到一大片梨花在這裏盛開,綿延金川河谷數百公里,猶如梨花大道,盛大又壯觀。梨花花期不長,一般 10 餘天。
“梨”花源記
沙耳鄉是賞梨花的最佳地點,盛開的梨花將過往的車輛與行人掩映其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眼前美景讓人不禁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啊不對,應是“梨”花源記。雖然沒吃到香甜的雪梨,也沒看到壯觀的碉樓群,但有了眼前這片“天上人間”,一行人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每年梨花盛開期間,金川還會舉辦古樹梨花節,除了梨花美景,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演出,包括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馬奈鍋莊以及集木藏戲、萬林楞瓊格鍋莊等特色民間舞蹈,有機會不妨趁此領略金川獨有的東女國文化。
移民篇——藏彝走廊
四散的東女國兒女
如今的新都橋,以如畫風景聞名,尤其“十裏長廊”更是攝影發燒友獲取素材的佳選之地。幾百年來,新都橋都是交通要道,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從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經之路,著名的川藏公路亦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
當年吐蕃人向東擴張時,一部分東女國人往西逃到雅礱江成為紮壩藏族,一部分則往下走到貢嘎山附近,與後來的西夏黨項族融合成為木雅藏族,還有一部分順著雅礱江逃到更遠的瀘沽湖成為摩梭人。將這幾條逃亡路線串聯,就是著名的藏彝走婚文化帶,其中心點則在新都橋。
風景如畫的新都橋鎮在歷史上一直是交通要道,如今則是攝影發燒友拍攝風光大片的地方。歐陽嶺 攝
飛簷走壁的愛情
幾百年過去了,紮壩藏族是如今傳承最多遺風餘俗的東女國“移民”。居住在新都橋西邊不遠處的雅江縣峽谷裏,紮壩藏族至今保持著東女國最古老的傳統和走婚習俗。若男紮壩人看上了哪位姑娘,就從對方身上搶來一樣東西,如小手帕、墜子、戒指等;若女子也有意,就會含情脈脈地跑開,否則會索回物品。
夜深人靜時,少女打開閨房窗戶,等待意中人到來,小夥子則必須爬上 10 多米高的碉樓去走婚,此環節被稱為“爬房子”。隔日天亮時,小夥子就會離開。
康巴紮壩藏族新郎。柯炳鐘 攝
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後,該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認可,男女雙方的關係被稱為“甲依”,即伴侶之意,暮聚朝離。如果雙方不願維繫走婚關係,則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開窗宣告解除。不過,有血緣關係的男女,三代以內禁止走婚,因此走婚前須先打聽並確定無血緣關係。另外,若男子爬房子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錯了,則將受到族人的羞辱或嚴懲。
東女國民或西夏遺民?
當年另一批往南走的東女國人,則成了如今的木雅藏族,主要集中在橫斷山脈第一高峰——“蜀山之王”貢嘎山周邊地區。不過由於木雅藏族的母系社會特徵不明顯,因此有學者認為木雅人可能是西夏亡國後,南徙而來的西夏黨項遺民,而非東女國的後代。
另外,由於木雅人居住在交通要道,受外界影響較深,包括以女子為家庭中心等許多古老習俗在清代就已經消失。雖然在家庭結構上木雅跟其他藏區的藏人一樣,但木雅人的生活習俗還是傳承自東女國,包括住的房子也是高碉。因此在康定朋布西鄉和沙德鄉一帶,仍可看到類似丹巴的碉樓。
瀘沽湖的女性面紗
從女神山上遠眺瀘沽湖,湖面平靜得就像一面天然鏡子。Yuyang Richard Lu 攝
由四川和雲南共同管理的瀘沽湖,面積約 50 平方公里,海拔 2,690 米,湖水最深 105.3米,平均水深 40.3 米,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純淨的湖水,好像只有一線之隔,如同靜態的山水畫。
在當地的摩梭語中,“瀘”是“山溝”的意思,“沽”是“裏”,合起來就是“山溝裏的湖”。摩梭人稱瀘沽湖為“謝納米”,意即“母海”。來往穿梭的小舟輕靈地劃過湖面,留下淡淡的漣漪,猶如母親溫柔安撫繈褓中的嬰兒。
愛滿溢的橋與船
從瀘沽湖景區入口行車不久,就來到了長著茂密蘆葦的草海,一片翠綠。然而,真正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橫跨於草海之上的走婚橋。全長 300 米的走婚橋,連接著兩岸的摩梭村莊,是摩梭男女約會的地方,也是男子到女方家走婚時會經過的橋,因此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鵲橋”。
全長 300 米的走婚橋,有著“天下第一鵲橋”之稱,橫跨在瀘沽湖草海上。柯炳鐘 攝
不過,目前人們所走的是後來新修的橋樑。黃昏時分,沒了遊人的熙攘,落日餘暉照射下的走婚橋更有走婚神秘的味道。
在瀘沽湖,乘坐“豬槽船”遊湖是難得而熱門的體驗。若不了解摩梭人的文化,可能認為豬槽船隻用於捕魚和交通。確實如此,但它更是摩梭人傳情達意的載體,他們或異船對唱,或同船相依。每一葉扁舟,成全了多少次談情說愛。
以女神之名
海拔 3,770 米的格姆女神山,因輪廓形似平躺的女人身體,被認為是摩梭族格姆女神的化身,也就成了摩梭族的神山;“格姆”意為白色女神。千百年來,這位女神以婀娜多姿的姿態靜臥湖中,默默守護此處的摩梭人。每年農曆七月廿五日,摩梭人都要舉行盛大的轉山節祭祀活動,祈求女神保佑莊稼豐收。
在女神山上,有個女神洞。站在洞前的觀景臺一覽瀘沽湖全貌,耳邊傳來四周掛滿的風鈴和許願牌被風刮的叮咚響。人們的心願與祝福,想必也被吹到心愛的人身邊。
白色的海藻花,點綴著瀘沽湖面。攝圖網圖
不只女神山和女神洞,瀘沽湖還有女神灣。從遠處觀望時,湖中有著點點白影。原以為那是如鏡湖面倒映著天上的白雲,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朵朵白色小花。司機大哥介紹道,這些白色的海藻花,因在湖水上隨波逐流時如同楊花隨風飄揚,因此也被稱為“水性楊花”。每年的夏秋季節,千萬朵盛開的海藻花就這麼點綴著湖面。
地球上最後母系王國
瀘沽湖的摩梭人被視為地球上最後一個母系王國,女性在家庭中有崇高地位。Rod Waddington 攝
摩梭人現在主要居住在雲南寧蒗縣和四川鹽源、木裏等縣,人口約 5 萬,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瀘沽湖再美,沒有了摩梭人,也只是川滇交界處的一個高山湖泊,人們之所以對瀘沽湖趨之若鶩,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對摩梭母系氏族“阿夏走婚”的強烈好奇心。
由於嘉絨藏族和木雅藏族居住的地方靠近交通要道,因此女王死後就容易在外界影響下逐漸變成父系社會,所以摩梭人算是承襲最多東女國習俗的後代移民,被人們視為地球上最後一個母系王國。她們至今仍保留“崇母尊女”的典型母系氏族文化傳統:女性在家庭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子女從母居,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締結“阿夏”的走婚婚姻形態。
上“花樓”,尋“阿夏”
“阿夏”是摩梭語“親密的伴侶”之意,阿夏婚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走婚。男摩梭人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摩梭人則稱男情人為“阿注”。摩梭男女雙方終身各居母家,倆人若互相有意,女子會將“花樓”地點告知對方,讓男子夜晚前來走婚留宿。
花樓是母屋旁的另一樁二層樓房,樓下置放農具,樓上則是母系家族大家庭中的成年女子走婚的居室。房子以傳統的木楞吊腳樓為造型,以木闆作間隔;門窗樓梯均雕花鏤空,屋簷與走廊扶手用紅、黃、藍 3 色為基調。樓梯設於底層走廊中段,以一木杠封著以防他人隨意進出。
為了直觀瞭解摩梭人的走婚習俗,司機大哥建議我們到摩梭土司府遺址旁的博物館一覽摩梭人的生活與文化。博物館還原了摩梭人的建築特點,蠟像也栩栩如生、展品齊全,算是滿足了我們的強烈好奇心,可惜參觀時沒遇上爬花樓表演。
若雙方感情破裂,則男不登門或女閉門不接,自然終止關係。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
這種婚俗,以男女雙方的感情為基礎,有感情就有婚姻,沒有感情就沒有婚姻,不受約束。男女一生中都可以結交多個“阿夏”,但不能同時有兩個“阿夏”。
CTPphoto、攝圖網、Flickr 等/圖 柯炳鐘、李詩琴/文
本文轉自雜誌《暢遊行》2021年11月號
聲明: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0/240